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特點
(1)面廣、量大、分散
我國農村聚居地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村莊分布零散。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污水的產生量也隨之增長。除了生活污水外,還有生活垃圾堆放的滲濾液等造成的污染。
(2)污水處理率低
在農村,由于無衛生設施或衛生設施不健全,無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統,生活雜排水隨處潑灑,污水處理率低。目前絕大多數村莊生活污水未設污水收集系統,少數有收集系統的村莊,也僅是不完整的無蓋明渠,且渠道淤積賭塞嚴重,每逢雨季污水四處流淌。
(3)污水中COD、BOD5濃度較高。
農村人均污水量低于城鎮,但COD、BOD5濃度則高于城鎮。有關資料顯示,農村生活污水COD為350~770mg/L,BOD5為200~400mg/L,TN為30~40mg/L,TP為2.5~3.5mg/L,BOD5/COD為0.45~0.55mg/L,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成分含量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較好。由于農村地廣人稀,人們的生產、生活規律較一致,污水的產生時段較集中,因此農村的綜合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高于城鎮的綜合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
(4)農村污水具有自然生物處理的條件
污水自然生物處理時利用大自然天然凈化能力(包括土壤、池塘、植物、陽光等)進行污水處理。可根據農村的污水特點和地區自然條件,選擇適宜的污水自然生物處理方法。

制約農村污水有效控制的因素
制約我國農村污水有效控制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缺乏科學的規劃、缺乏的組織、缺乏嚴格的技術標準、缺乏長效可靠的管理。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技術方面: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的技術工藝對于農村地區分散式的污水排放顯然不適用,需要研究和總結真正適合農村地區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
(2)管理方面:在我國農村一直缺乏相關的污水排放與治理的規程、規范、準則和標準等。
(3)機制方面:缺乏長期有效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與長期運營維護管理的相關機制。
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特點、技術優勢
技術特點
1.工藝先進可靠,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工藝組合及參數。
2.生化池內安裝高效填料,提高微生物濃度及處理效率。
3.采用高效微生物菌種,調試周期短,無剩余污泥。
4.PLC控制自動運行,維護操作簡單。
5. 處理效果好,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技術優勢
1.安裝方式靈活,可選地埋式、地上式不同安裝方式。
2.運行維護方便,PLC控制全自動運行,只需臨時巡檢。
3.結構優化,通過長期實踐經驗總結優化,設計合理,細節考慮周全。
4.投資少,相對常規鋼砼結構池體投資費用低。
5.施工周期短,所需基建工程少。
6.高效專業菌種,調試周期短,無剩余污泥.

農村生活污水特點
1、高分散性,難于統一收集。我國幅員遼闊,加上農村地形復雜、經濟發展程度低的影響,污水無法利用市政管網統一收集,農戶一般直接將其排放到房外溝渠或潑灑到地面。
2、水量小,水量波動大。由于農村分散,常駐人口不多,相應產生的生活污水也很少,但每天居民的用水習慣基本相似,在早、中、晚各有一個用水高峰期,其他時間用水很少,用水量日變化系數一般為1.9~2.5。季節特征明顯,夏季排放量比冬季大。
3、有機物濃度偏高。生活污水中含有COD、氮、磷等元素,可生化性強,COD平均最高濃度可達到500mg/L。但生活污水中不含重金屬元素等有害物質,利于運用生物處理技術。
4、水質、水量地區性差異大。由于我國農村各個區域的發展程度、地形氣候、個人習慣各不相同,使得農村生活污水在每個地方的水量、水質各不相同。
二、農村生活污水來源
1、廚房污水。廚房污水是農村生活污水中有機物的主要來源,排放量占生活污水總量的20%。
2、洗滌污水。洗滌污水占生活污水總量的50%以上,含大量的氨氮、磷等元素,是造成農村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3、廁所污水。廁所污水是農村生活污水中氮、磷、COD、細菌、病毒的主要貢獻者。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一、生物處理技術
1、生物接觸氧化法
原理:利用外界曝氣的條件,既能讓污水和附著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充分接觸,又能使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
優缺點:出水水質好、占地面積小、耐沖擊、適應性強、沒有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方便。但存在填料容易堵塞、坍塌、需要鼓風曝氣設備、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偏高的缺點。
2、生物濾池法
原理:以碎石、塑料為濾料,將污水從濾料上面均勻流下,使濾料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利用微生物膜對有機物的分解作用,達到污水凈化的目的。
優缺點:運用時無需沉淀池、節省占地、抗沖擊性強、運行成本低。為避免運行過程中的曝氣工序增加運行成本,目前多采用自然通風生物滴濾池。
如將生物滴濾池與人工濕地結合使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時,CODcr、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可達到92.53%、99.55%、62.26%、63.82%,出水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效果較好。
但該法存在蚊蠅滋生、處理效率低、填料容易堵塞、反沖洗耗能的缺點。
3、蚯蚓生物濾池技術。
在生物處理系統中創新地引入了蚯蚓。
由于蚯蚓的存在,填料中微生物種類更多,蚯蚓和微生物二者可互相協同,降解有機物,處理效果更好。同時,由于蚯蚓在土壤中的穿梭覓食,解決了傳統濾池易堵塞、生物膜更新的問題。
但該法為了滿足蚯蚓生長要求,對環境濕度、溫度要求嚴格,而且水力負荷較低。
4、厭氧沼氣池技術。
目前,厭氧沼氣池在我國農村應用較為廣泛,它利用微生物的厭氧發酵,將污水中的有機物變為沼氣,同時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
優缺點:運行費用低,出水可用于農田灌溉,既可埋入地下,又可產生能源,資源利用率高。可應用于一家一戶或聯戶農村污水的初級處理。對于養殖一定數量家禽的用戶,可再次對沼渣、沼液進行利用,但其出水有惡臭味。
5、一體化污水處理技術。
借鑒日本推行“凈化槽”的經驗,我國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方面也推行了一體化污水處理技術,它可埋置于地下或安裝于地上,將傳統生物處理工藝的反應、沉淀、污泥回流集中于一個反應器中,可實現污水就地處理。
優缺點:它集抗沖擊性強、能耗低、維護管理簡便、見效快等優點為一體。但存在工程施工要求較高、處理水量不宜過大的缺點。適用于急需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且土地和水資源較少的地區。

二、生態處理技術
1、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將污水投配到生長有蘆葦、香蒲等特定植物的土地上,利用填料的過濾、吸附作用和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機物。
優缺點:人工濕地系統具有出水水質好,投資、運行費用低,抗沖擊性強、處理效果穩定,生態效益顯著等優點。
但其占地大,脫氮、除磷效率低,并且處理效果受氣溫和植物生長季節的影響。尤其是在寒冷地區的冬季,低溫可能導致人工濕地微生物活性降低、植物休眠死亡、濕地處理效率大幅下降甚至濕地凍結無法運行。
適用于資金少、技術人才缺乏、有大量土地可供利用的南方農村地區。
2、土壤滲濾
原理:土壤滲濾系統屬于土地處理的一種,其工作原理是將水解池中經過預處理的污水,由滲濾溝有控制地通入到已設計好的滲濾田,利用土壤的滲濾和毛細作用,使污水向各個地方流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過濾、吸附、分解作用去除有機物。
優缺點:地下滲濾系統工程簡單、管理簡便、運行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水質好,但存在占地面積大、土壤易堵塞的缺點。
而且如果設計不周,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污染周邊地下水源的情況。
目前,土地滲濾技術在國內已有運用。如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張墅村采用了土壤滲濾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出水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且整個處理系統建造成本低,基本免維護。
3、穩定塘
穩定塘是將污水在塘內滯留較長時間,依靠菌藻、微生物的各種代謝活動,使污水進行生物處理的一種污水處理技術。
優缺點:穩定塘充分利用地形,且有基建費用低、運行管理成本低、能夠實現污水資源化、美化環境的優點。但該法占地面積大,易產生臭味、滋生蚊蠅,污水處理效果受季節、氣溫、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處理效果不夠穩定。
該法適用于有水溝或池塘、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農村地區。
國內目前應用較廣泛的穩定塘是在太湖地區的高效藻類氧化塘,其對COD的平均去除率可達70%;氨氮主要通過硝化作用去除,去除率高于90%;磷酸鹽主要通過沉淀作用去除,去除率為50%。

三、生物-生態系統集成處理技術
由于目前單一的生物技術需要復雜管理,單一的生態處理技術對環境的依賴性又強,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導致出水達不到規范標準。
因此,我國小部分農村地區也采用了創新型的生物-生態組合工藝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問題。
例如,在江蘇農村地區采用的厭氧/跌水充氧接觸氧化/水生蔬菜型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其對COD、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別高達68.15%、68.15%、69.50%、86.30%,處理效果較好且穩定。但該法要求技術創新條件較高。
農村污水處理面臨的問題
單看上面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單元技術,現在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但是由于每個單元技術都有各自的缺陷、適用范圍,所以必須因地制宜地選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現在我們缺乏的是系統集成創新。
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
1、建不起、用不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
由于村鎮經濟水平低,有的鎮財政資金短缺,導致農村地區買不起設備,或者已建成但沒有經濟條件維護污水處理廠的日常運營費用,只能擱置。
2、運行操作復雜,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管理。
許多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運行步驟復雜,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操作。但由于農村的經濟、地理等外部條件所限,許多技術人員不愿到農村污水處理廠(站)工作,導致污水處理設備閑置。
3、污水處理廠(站)設計規模、管網鋪設長度過大。
我國在設計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時,照搬城市處理的經驗,對污水處理量上的設計過大,而由于農村地區常駐人口少,產生污水較少,達不到污水處理設備的設計值,導致污水處理站只能低負荷運行或間歇性運行。同時,由于設計的污水處理站規模過大,導致市政污水管網的鋪設長度也過大,基建投資費用偏高。
4、未做到因地制宜。
某些地方政府在建設污水處理項目時施行“一刀切”政策,即在該地區統一施行一種污水處理技術。但該地區農村分散,每個農村各自的地形等條件又不一樣,導致有的地方根本不適合建這種污水處理設施,所以所建的污水處理廠(站)也就達不到預計效果了。
5、農村管網建設薄弱。
許多農村地區由于地形復雜、財政資金少,沒有健全的污水排水管網系統,導致許多農戶居民室內無污水管道,無法外排,這也使得所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法使用。
6、居民對污水處理項目的質疑。
當一個村想要眾籌購買污水處理設備或收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費用時,村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所收取的污水處理項目資金的使用產生質疑,不支持、不擁護政府的決策。

兩個層面上的對策
一、針對農村污水所面臨的問題上的對策
以目前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來看,經濟水平落后、管理人員缺乏、操作管理困難仍是阻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三大屏障。
因此,今后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勢必要研發出具有基建費用低、操作運行和維護簡單、運行成本低廉、裝置便于安裝等一系列優勢的處理工藝。
針對以上問題給出下列對策:
1、開發新工藝,降低污水處理設備建造、運行費用
對于建不起、用不起農村污水設施的問題,其主要原因還是水處理設備建造、運行費用太高。所以應鼓勵科技創新,開發新型污水處理工藝,在保證出水效果的同時,還能大幅降低建造、運行費用。
2、推行操作、管理簡單工藝
對于運行所需操作復雜、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工藝過于復雜。所以政府應多提倡運用無需專人管理或只需簡單操作的小型智能污水處理技術。
3、將水處理裝置“設備化”
由于農村污水處理裝置在安裝中經常出現工期時間長、施工慢的問題,建議推行水處理裝置設備化,以設備的形式實現污水